“这是我所经手的最完美的古宅迁建。”面对已经基本完工的两栋徽派、晋派古宅,有从事10多年古宅迁建、保护工作经验的星河湾古宅项目总顾问姜伟告诉记者。
据姜伟介绍,由于各种原因,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民居类建筑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古民居在民间消亡、破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鉴于此,星河湾历时十多年,将散落在民间的徽派、晋派古宅零星地收集起来,并在广州星河湾·海怡半岛最好的岛尖地块再现古宅的宏伟风貌,如此浩大的工程,在国内历史上都比较罕见,这也体现了星河湾的舍得以及在古宅保护方面的魄力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历时4年复建明代徽派、清代晋派古宅
所谓十里不同俗,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风俗人文特点丰富,古宅承载了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姜伟向记者介绍,从功能上分类,全世界的建筑不外乎有两种,一是庙宇、宫殿、教堂;二是四合院、围屋、窑洞等民居。解放后,国家落实了对第一类建筑的保护,并且从国家层面到省级,均有古建筑保护机构,但却忽略了民居类的保护。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二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个个有古宅的村庄、街道一个个地消失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星河湾的管理层也意识到,这是民族建筑史上的悲哀,因而也尽其所能地去抢救濒危失传的、具有文物价值,但又没有被列入文物保护之列的古宅进行迁建。
据透露,目前已经基本完工的两座古宅位于星河湾?海怡半岛东端,工期历时4年。“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国保留下来较好的,有保护价值的重要古宅之一。”姜伟如此评价。
古宅迁建严守“三原则”、“两不动”
记者了解到,位于星河湾·海怡半岛的晋派古宅是清朝晚期的古宅建筑,从山西到广东,长达2000多公里的路程,加上这一古宅并非“完全的原装拆卸”再“组装”,这给后面的复建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而尤其重要的是,由于古宅“身份特殊”,容易引起“文物”争议。
星河湾董事长黄文仔先生为此特制定“三原则”,即庙宇类建筑不能碰,因为这涉及到国家文物的保护;二是地下的不能碰,地下的很多古物也属于文物范畴;三是国家各级文物部门挂牌保护的不能碰。
在这三原则的指导下,星河湾展开了古宅迁建工作。此外,为了保留古宅的原始风貌,复建的古宅保持“外观不动”、“结构不动”的原则,力求呈现最原汁原味的古宅。
据了解,为了追求古宅的完美,星河湾在材料上也做到了尽善尽美,复建对损坏构件的弥补方法要求非常严格,所用的老料新工材料不能超过15%,尤其要保证全部使用老木,并尽可能还原原貌。例如一个斗拱需要修复,一个完整的斗拱有无数个拱,若斗是用老木头,拱是用新木头,老木头不会有变化,但新木头日久会变形,破坏了完美的斗拱形状,并且会导致老斗变形,使斗拱失去原来的形状,所以对替补的材料要求非常严格。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