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房产
人民网>>房产>>正文

来北京打拼的年轻人 是为了生存还是梦想?【4】

2015年03月30日13:07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来北京打拼的年轻人 是为了生存还是梦想?

  “我喜欢可以通过每天的努力去获得进步的工作”

  因为之前交流较多,杨威得到了某知名媒体贵州站站长的赏识和信任,站长给了他一个实习机会。

  2014年7月底,杨威收拾行李来到了贵阳,他和朋友找到了在贵阳的几个中学同学——他们毕业于专科学校,已经出来工作。这些同学住在一套快要拆迁的职工宿舍内,三室一厅,杨威入住后,3间卧室里就住了6个人。虽然房子比较旧,但相对400元的房租还算公道。杨威收拾了卧室,扫地拖地,自己买来布匹做了一副窗帘,再将椅子与木块钉在一起,中间架上钢管做成晾衣架子。杨威每天四五点起床,赶在6点之前到报社,更新客户端的新闻。

  由于房子要拆迁,杨威只好离开那里。之后,他和朋友找到了另一处位于一楼的两室两厅,他有了自己单独的房间,房租每月700元。宿舍有网络,杨威早上6点前可以在家将客户端后台的新闻更新好,然后9点前赶到办公室就可以了。

  但是在2014年11月的一个早晨,杨威醒来发现放在客厅的两台电脑不见了。随后他发现窗外的防护窗被撬开了。他回忆说:“我忘了关窗户和窗帘,小偷可能用手电筒的光看到了屋内的情况。”丢失了自己和朋友的电脑,不仅再购置电脑是一笔不小的花费,而且电脑内资料的丢失也让杨威内心很沮丧。所幸,之后报社提供了电脑可以供他暂时使用。

  实习期间,杨威不仅要完成新闻客户端后台的内容更新,有时还会参与采写报道、策划活动的任务。一旦忙起来,便要连夜采访、熬夜写稿或制作活动宣传物料,等等。杨威觉得这正是自己想要的工作状态,“我比较喜欢可以通过自己每天的努力去获得进步的工作。”他的勤奋敬业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6个月后,也就是在2015年2月,这家报社贵州站站长透露了想留用他的意愿。

  杨威就读的大学是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他有时会心有隐忧:“面对来自985、211这些重本院校的学生,我就会担心自己做得没有他们好,担心让老师失望。”这种担忧一直伴随着他的整个实习过程,也成为他努力学习工作的动力,“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早点放下这种担忧”。

  在异乡工作的杨威时常感到缺乏归属感:“感觉心里挺孤独的,找不到能够诉说自己内心困惑的人,对未来生活的无力感便更加强烈。”

  3月初,杨威回到学校,为了避免重新找房,他从报社的一个普通员工那里借了2500元钱,和朋友续租了房子。这笔钱,他没再问父母要,“我心理上有负担,自己已经22岁了,父母为我付出很多,而我马上就要走向社会了,所以想等自己工作后,再把钱还上”。

  杨威的父母都是农民,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父母一直尽力为他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高考结束后,他被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录取。因为曾经阅读过普利策、法拉奇等知名媒体人的传记,对他们的新闻理念和人生经历心生敬仰,杨威便选择了新闻专业。

  杨威评价自己就是有种“下得烂”的精神,这是他家乡的一句俗语,意思是能吃苦。他相信,就算做再困难的事情,只要能够坚持下来,肯吃苦,就一定能够看到成果,而他也庆幸自己已经看到了——结束在该报社的实习后,他又收到了几家不错的省级媒体的offer。

  杨威希望自己未来的工作地点能在离家比较近的城市,他也很愿意回到那家实习过的报社,因为那里是他梦开始的地方。

  (中山大学贾喻然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青年报)

上一页
(责编:张心梦、唐沰)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